生理上肌肉質量在40歲開始流失每十年減少8%;70歲每十年減少15%。台灣肌少症的盛行率65歲以上約占兩成;80歲以上約四成!共病有認知功能衰退、日常活動功能依賴、血清白蛋白指數低下者。次發性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有惡性腫瘤、糖尿病、慢性腎臟病、高血壓、阻塞性肺病、心臟疾病、睪固酮低下等。
2018年歐洲肌少症EWGSOP2診斷條件有三:肌力(握力)、體能表現及肌肉質量。目前最新版2019亞洲肌少症AWGS診斷流程導入社區篩檢的觀念,測量小腿圍或完成SARC-F/-Calf問卷。


肌肉質量ASMI標準量化方法有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或生物電阻抗分析BIA; inbody其準確率高、量測迅速且無須擔心輻射劑量,診斷標準男性< 7.0 kg/m2 , 女性< 5.7 kg/m2。
肌少症的飲食建議:增加蛋白質(奶蛋豆魚肉)、鈣質每日攝取1200毫克、維生素D每日攝取800-1000 IU。改善肌少症的運動為增加下半身的肌力,有深蹲、硬舉、弓箭步。